查看原文
其他

2018最新共识 |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更新要点速览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脉通消化科 Author Frank 周毅骏

导读

炎症性肠病一直都是近年来消化科的热点问题,国际指南层出不穷,关于它的诊治也日趋成熟。继2012中国广州指南后,时隔六年,2018中国北京指南重磅来袭。面对新指南,针对溃疡性结肠炎(UC)部分,究竟有哪些新的热点问题需要认识,有哪些诊疗理念需要更新,下面为您一一解读。


一、UC诊断篇更新要点一览


1.诊断标准更新


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,主要结合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、影像学检查、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,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。若诊断存疑,应在一定时间(一般是6个月)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。

说明:在实验室检查部分,指南新增了粪钙卫蛋白和血清乳铁蛋白的检测。Meta分析提示:粪钙卫蛋白对预测疾病活动度而言较CRP更为敏感,预测UC疾病活动度的敏感性强于CD。

 


2.诊断步骤更新


诊断步骤4:增加小肠影像学检查——小肠影像学检查包括全消化道钡餐、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(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,CTE)、磁共振小肠成像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nterography,MRE)、胶囊内镜、肠道超声检查等,上述检查不推荐常规使用。

说明:小肠检查对于不典型病例(如直肠赦免、症状不典型、倒灌性回肠炎等)的诊断和UC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。


3.结肠镜检查更新


(1)描述了活动期(轻、中、重度)和缓解期病变的内镜下特征,内容更直观、清晰

轻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红斑,黏膜充血和血管纹理消失;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,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、糜烂,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(接触性出血);重度炎症内镜下则表现为黏膜自发性出血及溃疡。缓解期可见正常黏膜表现,部分患者可有假性息肉形成,或瘢痕样改变。



(2)提出有条件者可以选用共聚焦内镜检查辨别细微病变

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能提高内镜对黏膜病变的识别能力,结合放大内镜技术通过对黏膜微细结构的观察和病变特征的判别,有助于UC诊断,有条件者还可以选用共聚焦内镜检查。


4.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更新


(1)增加早期UC诊断相关内容

隐窝基底部浆细胞增多被认为是UC最早的光学显微镜下特征,且预测价值高。


(2)提出组织学愈合概念

组织学愈合不同于内镜下愈合。在内镜下缓解的病例,其组织学炎症可能持续存在,并且与不良结局相关,故临床中尚需关注组织学愈合。

说明:组织学愈合表现为隐窝结构破坏减少和炎性浸润的消退。部分在内镜下缓解的病例,其组织学炎性反应可能持续存在,并且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。要重视组织病理学在评估病情中的作用和价值。


5.重视机会性感染


确诊巨细胞病毒(CMV)结肠炎可予结肠镜下黏膜活检行H-E染色找巨细胞包涵体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CMV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。特征性的内镜下表现和外周血CMV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>1 200拷贝/mL时,临床上要高度警惕CMV结肠炎。



说明:重视机会性感染,特意新增了病程较长和伴巨细胞病毒(cytomegalovirus,CMV)感染患者的内镜下表现,若镜下表现可疑,需注意取材部位,并送检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。

确诊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可行粪便毒素试验(酶联免疫测定毒素A和毒素B)、核苷酸PCR、谷氨酸脱氢酶抗原检测等。


6.疾病评估更新


肠外表现和并发症:关节损害与皮肤黏膜表现顺序调整

肠外表现包括关节损伤(外周关节炎、脊柱关节炎等)、皮肤黏膜表现(如口腔溃疡、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)、眼部病变(如虹膜炎、巩膜炎、葡萄膜炎等)、肝胆疾病(如脂肪肝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、胆石症等)、血栓栓塞性疾病等。



二、UC治疗篇更新要点一览


1.增加“治疗目标—— 加强对患者的长期管理”


UC应加入慢病管理,一旦确诊,活动期、缓解期交替出现,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病情演变和诊断变化。重视患者的长期管理,包括健全每例患者的就医档案,做好疾病宣传教育和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。这样做,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患者疾病复发频率和严重程度,预防并发症,减少住院和手术切除率,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UC临床研究队列。此外,对于缓解期UC,新增治疗目标“维持临床和内镜的无激素缓解”。

 


2.增加“治疗原则——疾病模式制定治疗方案”


治疗方案的选择建立在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。主要根据病情活动性的严重程度、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疾病类型(复发频率、既往对治疗药物的反应、肠外表现等)制订治疗方案。

说明:新指南充分认识到:患者不同疾病模式(包括复发频率、疾病过程、对既往治疗药物的反应、药物不良作用、肠外表现、并发症)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会有所不同。


3.增加“每日1次顿服美沙拉嗪和分次服用等效”


一项meta分析纳入18项研究,共4 070例UC患者,比较每日1次顿服美沙拉秦和传统多次服用美沙拉秦在诱导和维持治疗UC的有效性,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,两组临床缓解率相似,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也相似。因此,每日1次顿服美沙拉嗪和分次服用等效。


4.增加“第二代糖皮质激素(结肠释放、低全身性生物利用度)是传统剂型的替代选择”


布地奈德是一种强效第二代糖皮质激素,其肝脏首过代谢率约为 90%,因此糖皮质激素相关性副反应(AEs)相对较少,可用于改善普通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系统性副反应。


5.中度UC治疗增加“应用沙利度胺治疗”


中度UC章节——沙利度胺:适用于难治性UC的治疗,但由于国内外均为小样本临床研究,故不作为首选治疗药物。


6.轻中度UC治疗增加“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”


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:其主要机制是减低活化或升高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。我国多中心初步研究显示其对轻中度UC有一定疗效 。对于轻中度UC患者,特别是合并机会性感染者可考虑应用。


7.肯定英夫利西单抗(IFX)对中重度UC的疗效


我国Ⅲ期临床试验肯定了IFX对中重度UC的疗效,其8周临床应答率为64%,黏膜愈合率为34%。


8.远端结肠炎治疗中增加“难治性直肠炎治疗”


对于部分病变局限于直肠的患者,局部治疗效果不佳,应考虑难治性直肠炎的可能。指南给出如下建议:

难治性直肠炎:其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种。① 患者依从性不佳;② 药物黏膜浓度不足;③ 局部并发症认识不足(感染等);④ 诊断有误(IBS,CD,黏膜脱垂,肿瘤等);⑤ 常规治疗疗效欠佳。需要全面评估患者诊断、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药物充分性。必要时可考虑全身激素、免疫抑制剂和(或)生物制剂治疗。


9.重度UC转换治疗的更新


①去除“拯救”治疗的说法,统一称为“转换”治疗。

②转换治疗的时机的选择。

在静脉用足量激素治疗3 d仍然无效时,应转换治疗方案。所谓“无效”除观察排便频率和血便量外,宜参考全身状况、腹部体格检查、血清炎症指标进行判断。判断的时间点定位“3d”是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(European Crohn’s and Colitis Organization,ECCO)和亚太共识推荐,亦宜视病情严重程度和恶化倾向,亦可适当延迟(如7 d)。但应牢记,不恰当的拖延势必大大增加手术风险。

③ 转换治疗方案的选择。

转换治疗的方案主要有药物和手术治疗。其中,环孢素的治疗根据我国研究结果低剂量(2 mg·kg·d )疗效相似。IFX是转换治疗的另一有效药物,CRP增高、低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可能预测IFX临床应答差。他克莫司也可作为转换治疗药物选择之一。转换药物治疗4~7 d无效者,应及时转手术治疗。

 

图:重度UC转换治疗流程


10.重度UC治疗增加“他克莫司治疗”


他克莫司: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类似,也属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。研究显示,他克莫司治疗重度UC的短期疗效基本与环孢素相同,其治疗的UC患者44个月的远期无结肠切除率累计为57%。


11.重度UC治疗增加“血栓预防和治疗”


我国IBD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1.45/10万,大量文献显示重度UC活动期时血栓形成风险增加,故建议可考虑预防性应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降低血栓形成风险。


12.重度UC治疗增加“UC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治疗”


2018年共识指出重度UC伴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药物为甲硝唑和万古霉素等。治疗CMV结肠炎药物可采用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等。


结语


我国自1956年开始认识炎症性肠病以来,先后6次修订了中国IBD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,通过这一次次更新,我国的指南也逐渐变得完备,对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
参考文献:

[1]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.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(2018年·北京)[J]. 中华消化杂志, 2018, 38(5):292-311.

[2] 张玉洁, 梁洁, 吴开春.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(2018年·北京)溃疡性结肠炎部分解读[J]. 中华消化杂志, 2018, 38(5):312-314.

【本文由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】


精彩回顾(点击查看)

❤  2018年上半年你不能错过的12份消化科指南共识

❤  共识易览: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

❤  速读:2018 IBD诊治共识——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

❤  最新共识:抗TNF-α单克隆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

❤  2015多伦多共识:溃疡性结肠炎管理流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